毕业生应深入挖掘新职业中的就业机会

2022年5月5日   点击人次: 559   

 求职困惑:

 

 

小林是一名应届毕业生,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在面试中的回答并不能让企业满意,面试的结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,特此请教就业指导老师,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剖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。

 

就业指导老师分析:

 

作为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,老师经常接触到前来求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,其中不乏很有潜力的好苗子,然而部分同学却因为在面试过程中无意表现出来的“学生思维”而影响了最终的面试结果。有些问题的应答,换个角度或许就是另外一种局面,然而“学生思维”却让面试效果大打了折扣。

 

那么,在面试过程中,会有哪些“学生思维”的表现呢?

 

1、身份认知无法从“学生”向“职场人”转换。

 

当你开始谋求一份工作,不论这份工作是全职、兼职还是实习,其实你的身份已经从“学生”开始向“职场人”角色的转换,所以,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,别再抱着“学生思维”。

 

毕业生在面试时常说的一句话是“我虽然不会,但我可以学,工资随便公司开。在很多同学们眼里这属于谦逊的表达方式,在承认自身不足的同时,向企业传达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意愿,希望借此赢得面试官的好感,殊不知这就是妥妥的“学生思维”。

 

一般来说,企业招人是希望员工入职后能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。如果一名新员工入职后还需要手把手从零开始培养,企业出于经营效益的考量,可能会更倾向于用更高的薪酬招用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。

 

当你刚毕业,确实没什么经验时,可以尝试这样回答——“您说的这部分我确实还缺乏实战经验,但我很感兴趣,我曾自学过一段时间,……方面有一些思考,比如……所以我认为自己可以很快就能上手,帮助公司解决……总之,就是告诉公司,你的学习收获、想法思考以及你能解决的问题,这样更容易赢得面试官的好感和认可。

 

2、面试回答过于空洞宽泛,不会用案例、数据来表现自己。

 

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管理类或文科生身上,因为与技术类的理工同学可以直接拿技能和专业说话不同,他们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学习能力、沟通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、组织力和协调力上,然而这些综合素质能力并没有标准化的指征可以说服面试官,所以为了告诉面试官自己“好用”、“靠谱”,同学们只能宽泛的说一些标签化的特质,比如沟通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“很强”等等这类结论性的阐述,然而面试官对于这些却往往不会感冒,因为这样说的人实在太多了,并不能给面试官留下特别的印象。

 

要说服面试官,可以通过举例子、列数据的形式,否则一味的吹嘘只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华而不实,夸夸其谈。

 

应届毕业生的“学生思维”,除了社会阅历不足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企业的用人需求认知有限。建议同学们多分析研究面试官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,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,假设自己在担任面试官的角色时,希望得到求职者什么样的回答,久而久之,你的“学生思维”也就能够逐步转化了。